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

兒童發燒問答集

台灣兒科醫學會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,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,針對兒童發燒做出的綜合建議,版本修訂日是:20101214

摘錄重點如下:
1.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,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OC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,病人會覺得冷,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,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,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

2.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,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

3. 41O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,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。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,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,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,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

4.發燒是生病之後產生的現象之一,很多疾病都會引起發燒,當小孩發燒時應帶給醫師診察,以找出發燒的病因並加以治療。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,其使用目的在帶給小病童短暫的舒適,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,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。

5. 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,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,並不需要積極退燒

6.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,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。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,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OC以上才是正常體溫,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,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OC,一面插電加溫,一面卻一直丟冰塊進去,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,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。

7.使用乙醯氨基酚(acetaminophen)作為退燒藥時,有什麼需要注意的? 答:    乙醯氨基酚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-15 毫克口服使用,每4-6小時使用一次。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乙醯氨基酚兒童劑型包括糖漿、口服錠劑等,兒童劑型與成人劑型的藥量差異極大,使用時必須注意標示並避免過量。一旦過量可能引發產生肝衰竭,其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120-150 毫克。此外,長期使用這種藥物有發生腎臟傷害的可能

8.使用異丁苯乙酸(ibuprofen)作為退燒藥時,有什麼需要注意的?答:異丁苯乙酸(ibuprofen)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5-10毫克口服使用,每6-8小時使用一次。這種藥物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,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口服糖漿,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、上消化道出血、減少腎臟血流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。


為免斷章取義,請大家至原網頁詳細閱讀全文 

  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